近几年来的水域救援事故成逐年递增态势,面对当前水域救灾形式和任务,不断加强装备建设,进一步提升水域救援能力。
一、水域救援的定义、类别和特点
(一)水域救援的定义
水域救援是指人员在水域中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或重要场所、建筑物受到水流破坏,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灾害等。
(二)水域救援的类别和特点
1.溺水事故救援。指游泳时发生溺水、自杀溺水、船舶翻沉或不慎落水等意外落水情况的营救行动。当发生溺水时附近群众难以提供有效的救援帮助,专业救援力量到场后,溺水人员位置不容易确定,短时间无法找到溺水者,导致最佳救人时间错失。据医学分析,溺水者在4—6分钟内能得到急救措施,心肺复苏的成活率较高,如果超过8分钟得不到有效救治,成活率将低于10%以下。
2.内涝灾害事故救援。是指受暴雨影响,江河水位暴涨,城市或村庄排水设施不能满足排水需求导致发生内涝,引发洪水或造成房屋、建筑、水利、交通、电力设施等破坏,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。此类救援受灾面大,受灾点多,救援面广,发生内涝灾害常导致道路和通信中断,救援设备和生活物资运输造成影响,消防部队在内涝灾害救援时应在相关部门统一指挥下,协调各部门开展救援工作。
3.孤岛转移营救。是指因上游水库、堤坝泄洪、水位短时间猛涨,有人员被困水中礁石,生命受到水流威胁的救援。孤岛转移营救现场,水流一般较湍急,水位上涨速度快,短时间内器材装备难以发挥救援作用,相对救援时间紧迫,容易导致被困群众情绪激动,救援难度较大。
二、当前水域救援存在的不足
水域救援存在突发性、危险形、时间紧迫。根据世界各国水域救援单位统计,除开特殊的队伍外,约有三分之一的救援人员不是缺乏专业技能,就是水性不佳,装备不精良或训练不足。主要是开展水域救援理论学习和日常训练相对较少,在处置复杂水域救援时,导致部分人员心里素质和判断能力变差,存在焦虑、恐惧、畏难的情绪,对急、难、险、重水域救援处置经验欠缺,在处置水域救援中技战术水平、安全评估、救援方案制定等方面相对薄弱,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一是学习掌握救援理论知识不够。一是对水流特性、水流力学、水流危险、装备使用等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较少,对水域救援准则,水域救援中安全注意事项学习掌握不够。二是对水流中各种水流形态及其存在的危险学习不够。当前涉水救援时,救援人员未穿戴消防专有救生衣,在救援人员身上捆绑固定绳索的现象仍时有发生,导致救援人员在水中遇到危险时无法及时逃离,成为了“索命绳”。如何选择利用抛绳包、抛投器、驾驶舟艇、气垫船、直升机等其他机械设备实施救援,必须遵循高效、安全的救援法则,绝对要最后才考虑涉水救援。三是水域救援中对风险掌控不够。当采取涉水救援或救援中不慎落水时,如何在危险水域形态中观察、自救、待援或延缓被冲往下游危险水域,在水域灾害救援中,救援行动优先顺序,必须按照安全风险因素来考虑,必须严格遵守安全准则,合理采用抛过去救、划过去救、游过去救,确保救援人员的绝对安全。
二是开展水域救援训练偏少,方法单一。面对水域救援训练没有“训练场地”,江河等自然场地训练危险性大,各单位普遍存在开展水域救援训练较少,日常训练以基础体能、消防技能和器材熟悉为主,即使开展水域训练思维仍局限在传统的训练项目和方法上,模拟水域救灾现场环境少,技能学习掌握不够。
三是水域救援现场组织指挥人员经验欠缺。部分指挥员参与处置水域救援实战较少,对辖区水文、地理了解不够,所学理论掌握不足,加之没有经过专业的水域救援系统培训和学习,参与水域救援灾害处置时,还存在装备运用不合理、安全评估不全面、救援经验欠缺等问题,难以满足急、难、险、重等危险水域灾害救援现场技术处置需求。
四是水域救援技术全面性专业人员缺乏。主要表现在游泳能力强的数量偏低,兼顾对绳索救援、舟艇驾驶、现场急救、水域指挥等内容学习掌握的人员数量更低,全面性、全能性人员缺乏。
五是个人水域防护装备有待完善。配齐个人水域防护装备,才能为日常训练和救援提供保障,水域救援的基本装备包括:水域救援头盔、干湿式水域服、个人浮力装置、抛绳包、水域救援手套、水域救援靴、防水头灯、口哨等。这些装备除了提供救援人员抗磨损和冲击保护外,更能为救援人员提供保温、提供浮力、防止皮肤感染和伤害、信号联络与求救等。当前在处置水域救援中,个人防护装备穿戴不符合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。